国产做受高潮上头!荧幕受难者竟是观众的集体狂欢?
最近在刷剧时发现,国产剧中突然冒出了大批“野生受难者”。他们要么被恶势力压迫到跪地求饶,要么被命运虐待得涕泪横流,更有甚者直接甩出金句:“再打!越狠我越上头!”这种戏剧化到离谱的“受虐美学”,竟让弹幕飘满“全员姨母”,编剧怕不是摸透了当代观众的“施虐癖”?

一、荧幕受难者的现实投射
现在的国产剧似乎集体开了“虐受模式”旋钮,从古偶到现实题材,主角非摔即跪成了标配。锦绣缘里的富家女被继母扇耳光到肿脸,职场法则的精英设计师被客户羞辱到崩溃哭泣,连科幻片的太空战士都会在对手面前瑟瑟发抖。编剧们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码——只要舍得给角色上刑,收视率就蹭蹭往上涨。
这种表演套路其实暗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。在996、房价、情感震荡的重压下,观众潜意识里渴望找到一个安全的“旁观出口”。当荧幕角色替我们承受委屈时,弹幕上的“我也想被人打虐”就成了集体宣泄的出口。就像看极限运动主播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。
二、观众为何沉迷“代入式受虐”
现在随便点开一个饭拍纪录片,都能看到流量小生被导演现场训斥到哭到崩溃。这种现实版“做受秀”竟然让粉丝尖叫值拉满,直呼“这哭戏让我的眼泪都上头了”。更夸张的是,某知名演员在综艺里被嘉宾揪耳朵,镜头给足了30秒近景特写,热搜直接挂上了#揪耳朵名场面TOP1。
这种畸形审美背后藏着深层心理机制。当现实生活里的委屈没处发泄,观众就沉迷在荧幕受难场景里“隔空抱团”。就像饭圈有句话说的:“看别人被虐比自己受罪爽多了”。这时候演员的演技好坏反而不重要,关键是能不能掏出足够多的眼泪,洒得观众荷尔蒙爆棚。
三、国产剧的美学困境
但这种“暴力美学”正在形成恶性循环。某位编剧在访谈里坦言:“现在投资人就爱吃这种苦情戏,越虐众欢迎收视越高。”于是我们看到所谓“平行时空受难记”成了新套路——从富商变乞丐、名媛变女工,甚至连穿越剧都开始玩“灵魂互换受难版”。
最要命的是这种叙事逻辑正在污染现实认知。有调查显示,超60%的年轻观众认为“坎坷经历能证明个人价值”,甚至有应届毕业生主动要求去偏远山区“锤炼意志”。当荧幕受难变成社会共识,现实里的努力奋斗反而成了“没经历过暴击的人生不值得过”。
四、我们需要怎样的荧幕美学
最近有一部反套路剧集突然爆火。剧中主角面对陷害直接反手就是一个巴掌,被打到跪地时却掏出战术匕首反杀。这种“既能承受又能反击”的角色塑造,反而让观众弹幕刷满了“这才是我该学习的处世哲学”。
好的戏剧应该像一面镜子,既照出现实阴影,也能投射理想光芒。与其沉迷于“受虐成瘾”的幻象,不如尝试更多元的人物弧光——允许角色在承受打击时保留尊严,面对磨难时展现智慧。毕竟生活中的我们不是为了当“背景板受难者”,而是要做自己的主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