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毒炮灰他不想活了!为什么总有人为他人牺牲到崩溃?

频道:资讯动态 日期:

最近刷剧时,总看到这样的情节:一个默默付出的角色,被主角反复磋磨、甚至牺牲生命,观众却集体喊“假”。这不是戏精,而是编剧惯用的“恶毒炮灰”套路——用他人苦难堆砌主角光环,却让观众陷入更深的焦虑。

恶毒炮灰他不想活了!为什么总有人为他人牺牲到崩溃?

为什么我们总爱看别人“炮灰”,却又对“炮灰”充满愧疚?这种扭曲的叙事逻辑,折射出现代人对付出与牺牲的复杂态度。

一、炮灰何以为“炮灰”?

现在的改编剧里,炮灰人设成了万能解药。无论是职场剧里的同事被炒、甜宠剧中的闺蜜失恋,还是悬疑片中牺牲换主角的命,这种“割草式叙事”仿佛成了流量密码。

但仔细想想,炮灰角色往往连起码的弧光都没有。编剧吝啬给他们背景故事,只让他们沦为推动主线的工具人。当观众看到这些角色为他人“奉献”,表面上是心疼,骨子里却在享受一种“旁观他人苦难”的廉价共情——就像看别人挨骂比自己挨骂更爽。

二、炮灰人设里的女性困境

女性炮灰尤其值得警惕。她们要么是为大女主让贤的“备胎闺蜜”,要么是为保护男主死于非命的“灰姑娘”。这种叙事总让人心头一紧——现实中哪个女性愿意当炮灰?

前两天热搜有个话题:“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女性角色写成炮灰?”底下评论扎心:“因为编剧觉得她们不值得写啊。”多少个本来能独立成长的角色,就这么被改成“陪衬工具”。试问哪个女生看了不生气?

三、现实中的“炮灰陷阱”

戏里的炮灰让人牙酸,戏外的牺牲更让人心寒。有多少人为了公司加班到崩溃?有多少人为了恋爱隐忍到变了样?

现在年轻人对“炮灰”已经产生免疫。前任告诉我她quit job那天:“我不想再当炮灰了,与其为了团队牺牲,不如好好爱自己。”这种觉醒值得拍手叫好。

四、我们需要怎样的叙事

与其让角色不断奉献,不如给他们自由。日本动画非攻里的角色拒绝为他人牺牲;美剧异鸣中的配角都在追问自己的存在价值。这种改变让观众看到:生命不是炮灰,尊严不能打折。

写到这里想起个段子:编剧说:“写炮灰容易。”演员说:“但演炮灰真累。”是啊,谁都不想当炮灰,可现实总有人假装不在意。与其为别人的牺牲感动,不如先珍惜自己。

故事总有结局,炮灰不该是唯一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