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禁的世纪荒诞!这些“禁脔”营销背后藏着多少人性深渊?
最近打开某社交平台,被各种“绝密种草清单”“封禁款测评”刷屏了。本以为是新出的宝藏商品,点进去却发现全是精心伪装的低俗营销——用“91禁”的噱头包装劣质产品,用性暗示擦边试探底线。这种赤裸裸的流量操作,简直让人又气又笑!

一、商家有多疯?用“91禁”当流量密码
某品牌口红广告文案赫然写着“被投诉500次的危险色号”,配上模特含蓄而邪魅的表情,瞬间吸引几十万点击。明知道这种色号不新鲜,偏要用“禁”字营造稀缺感。更过分的是,有的平台甚至推出“91禁系列盲盒”,包装上印着模糊的人体图案,内里塞着劣质周边。
消费者明明知道这是营销套路,却还是忍不住点开视频,转发文案。这种“又爱又恨”的矛盾心理,恰恰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。他们深知人性的猎奇心:越禁止的东西越想看,越危险的事物越有话题。
二、平台为什么默许?规则里藏着黑色幽默
那些贴着“未成年必看”“建议戴耳机播放”标签的内容,往往流量全网前三。某次热门话题#91禁的正确打开方式#,讨论量逼近千万。细看置顶评论全是“我女儿才不会点进去!”“怕什么来什么!”的反讽,没人是真的相信那些内容真的能禁。
但平台就是不肯出台硬性措施,甚至悄悄把关键词改成“ *}
”。这不叫审核,这叫“优雅的纵容”。商家省下打广告的钱,全靠这种擦边游戏活着,大家心照不宣地玩着地下交易。
三、女性真的赢了吗?撕开性暗示的糖衣
你以为用“91禁”包装的产品都在消费女性?不,她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。某条所谓“被封禁的穿搭指南”里,模特穿着暴露到羞耻的服装,底下却写着“独立女性的自我表达”。这种打着赋权旗号的猎奇内容,本质上还是在物化女性的身体。
更讽刺的是,部分女性主动消费这些内容。她们转发“被投诉500次的口红”,在评论区写下“真香警告”。这种自嘲式互动,暴露了整个社会的荒诞:我们明明反感低俗炒作,却又忍不住想沾一脚流量盛宴。
四、我们该不该抵制?这波流量狂欢该谢幕了吗
站在键盘后方的我们,都是这场狂欢的参与者。每多一次转发,就在给“91禁营销”投赞成票;每多一分猎奇心理,就在为性暗示内容买单。真正该被禁止的,不是那些包装商品的文案,而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猎奇心态。
与其争论该不该封禁,不如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审美。下次看到打着“危险”“封禁”旗号的内容时,不妨关掉视频,打开正规评测。真正的消费需求,不该被流量套路绑架。
这场始于营销策略、终于人性异化的游戏,该适可而止了。当我们停止用低俗内容愉悦自己,或许才是真正觉醒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