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阿勒泰|这片荒野藏着多少人的诗意却成了消费狂欢的祭场
当我们谈论「我的阿勒泰」时,总爱用「人间净土」「最后的原始秘境」这类烫金辞藻。可当自驾车队驶过喀纳斯湖畔,当露营帐篷铺满禾木草原,我忽然想起那句老话: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眼泪。

一、荒野里的女性独白
去年夏天,我跟着测绘队翻过库尔德宁山口。向导是个哈萨克族女人,布料在风里猎猎作响,却比抖音里那些网红汉服更贴合这里的地貌。她说现在每个周末都得接待几百个外地人,清晨五点上山拍摄「最美日出」,到了正午连片烧饼都抢不到。
「你们城里来的,总爱说这儿是处女地。」她卷起袖管露出被晒得黝黑的手臂,「可我生在这儿的女儿,还要去乌鲁木齐当服务员呢。」
二、驿站里的消费狂欢
在可可托海边露营的年轻人总爱发朋友圈。他们穿着千元冲锋衣煮速溶咖啡,却觉得花五块钱从牧民家买马奶是「体验当地风情」。我蹲在一家牧家乐里看老板娘数钱——那些印着梅朵花纹的铝箔包奶茶,标价比成本高了七倍。
「现在的游客,」炒面锅前的老头头也不抬,「就跟当年苏联人来挖矿似的。」这话倒让我想起苏联边境贸易线,只是现在运来的不再是煤油和布料,是成箱的社交媒体流量包。
三、雪夜里的原住民困境
去年寒冬我们追拍狼群,车陷进布尔津河冰窟窿。救我们的正是最近被游客投诉「宰客」的哈萨克老人。他掏出冻得梆硬的馕递给我们,又默默地把我们车推上岸边。
「这些年外头人总说,」他哈着白气搓手,「要给这片地起新名字。可每下一场雪,白桦林里那些老地名都盖不住。」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无人机「嗡嗡」的啸叫——有人正要用4K镜头记录「雪中孤狼」。
四、我们都是过客
测绘队收工那天恰逢雪暴。我们蜷缩在观测站看积雪埋住阿尔泰山脊,像看见什么被强行折叠进记忆。帐篷里挤着穿羽绒服的汉族大叔、戴耳机的直播女孩和几个喝醉的驴友,大家凑着火炉分享牧民送来的酥油茶。
忽然有人想起什么似的说:「对了对了,今天有个博主说这儿发现了传说中的『蓝眼泪』!」话音刚落,就听见风里传来牧笛声,悠扬地穿越整片雪原,像在说「瞎折腾」。
我看着茶碗里漂着的浮油,在想我们究竟是来寻找诗与远方,还是要把每寸荒野都变成流量密码。远处传来发电机的轰鸣,又有人开始准备拍「绝美星空」的短视频——这片雪原下埋着多少真实的叹息,大概会永远盖在积雪里。